泼水成冰为什么用热水(泼水成冰用热水的原理)

答:“泼水成冰”效果确实需要用热水,但要达到真正的泼水成冰,是非常难的,下面逐一解释其中原理。


1、有实验人员做过实验,在零下36℃的黑龙江,把一杯10℃的水泼向天空,水在半空没有结冰。

2、然后实验者把37℃的水,泼向空中,此时出现一些水汽,但是没那种惊艳的“泼水成冰”效果。

3、最后实验者,使用90℃的热水泼向空中,奇迹出现了,热水划成弧线,形成完美的“泼水成冰”效果。

实验人员检查落到地面,发现“泼水成冰”效果落到地面的,其实是水,并不是冰,但是由于地面温度低,这些水很快结成了冰。

所以:大家看到的大多数“泼水成冰”效果,实际上并不是热水瞬间结冰,图片中白茫茫的一片,是水雾的效果,和我们冬天哈气产生的白雾是一样的。

另外,网上很多都解释,都片面地谈到“热水更容易结冰”的说法,甚至还搬出“姆佩巴效应”,其实是误解,“姆佩巴效应”说的是——“在同等容器、同等质量、同等冷却环境下,温度略高的液体比温度略低的液体先结冰的现象”。注意是“略高”,和这里的“泼水成冰”一点关系没有呢!


“泼水成冰”原理解释:

解释一:热水蒸发快,蒸发出去的水遇冷,更容易变成水雾,所以热水的“泼水成冰”效果更明显。

解释二:真正想要“泼水成冰”,更准确叫做“过水成冰”的话,按照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云雾物理专家张纪淮,在一篇文章中的解释比较有说服力:

“说在环境温度达-40℃以下,是过冷水滴瞬间成冰的临界温度,高于-30℃时,就很难实现瞬间成冰了。其中说的水滴直径要在几微米到200微米间,差不多等同于我们平时见的毛毛雨大小。

然后水滴瞬间结冰的基础条件是气温在-40℃以下。

在这一条件下实现水滴成冰,水要发生两个物理变化,首先水滴在低温条件下冻结后体积变大,同时释放潜热;然后水滴释放潜热是由外向内的,水滴外层先结冰,逐渐向内冻结。所以气温越低,水滴结冰速度越快;水滴越小,冻结越快。

当气温低于-40℃时,还不足以实现“过水成冰”,泼出去的无数个水滴外层能迅速结冰,但内部仍是水,水滴完全冻结需要一定时间,还有一种特殊情况,就是冷空气翻过雪山携带大量冰核,有可能会出现泼水成冰。”

要达到真正的“泼水成冰”太难,但是那种假的“泼水成冰”效果,已经非常惊艳啦!

有条件的读者朋友,可以去室外试一试呢!不过要提醒大家注意安全,要是泼水方式不对,很容易烫伤自己的。

泼水成冰效果条件:环境温度至少零下30℃,越低效果越好;水温高于90℃(注意安全)。


中国的冷极是漠河,冬天最低温度可以达到零下52度。

在漠河去旅游,有一个保留节目叫做泼水成冰,把水向空中一泼,水落到地面前就会被寒冷的空气冻结成冰,落到地上会听见一片噼里啪啦的冰的撞击声。

但是,这个节目必须用高温的水表演才容易成功。用温度比较低的水,水在落地之前仍然是会保持液态。这是为什么呢?

水在落地之前是否结冰,取决于水在空中经过的时间是否足够释放出大量的热,落地之前冷却到冰点以下。

站在地面表演泼水成冰,和站在3层楼高的楼顶上向地面泼一瓢水,结果肯定是不同的。

有关方面专门做过这个实验(这个实验很容易重复,相信有很多的人做过):用温度比较低的水泼向空中,落地之前还是水;用开水泼向空中,落地之前很容易变成冰。

这里最关键的有三个问题:第1个,外界的温度;第2个,泼出去的水,在冷空气中运动经历的时间;第3个,水滴的大小。

只要外部环境温度低于0度,水从很高的地方落下,在空中运行的时间足够的长,在冷空气中被充分冷却,在落地之前一定会冻成冰,和水的温度没有关系。

但是,短时间内要让水结冰,第3个要素,也就是水滴的大小,就是决定性的。

因为足够小的水滴,才会有更大的比表面积和周围空气接触,冷却的会更迅速。

影响泼出去的水滴大小的是什么呢?恰恰就是温度。

温度对于所有液体分散成液滴的粒径大小都有决定性的影响,而且它的影响也不仅仅在于泼水成冰这件事情上。

在冬季,温度通过影响油料颗粒的大小,会影响汽车的启动性能。

在路面上行驶的汽车使用的燃料绝大部分有两种,一种是汽油,一种是柴油。

很多SUV用的是柴油发动机。柴油在气缸里不是靠火花塞点燃的,而是靠高压缩比形成的高温点燃的。具体的点火效果和柴油的雾化程度有关。

如果外界温度很低,柴油的雾化效果就会很差,这个时候就需要对车辆进行预热。甚至要用火去烤高压共轨。而且现在的大部分柴油机的气缸内都有一个特殊的加热装置:预热塞。就是一个电加热棒深入到气缸,先把气缸里的空气加热。

所有这些措施,就是为了提高油料的温度,让油料在喷射的时候形成更微小的粒径。

不管是柴油还是水都是液体,而液体和固体是不同的。液体没有固定形状,但体积固定。液体既有流动的能力,又有容器的形状。同时,它能抵抗压缩并保持相当恒定的密度。

温度直接影响液体中分子的动能。液体温度的升高使其分子的平均速度增加,分子移动得更快,从而增加液体的动能。动能的增加会降低分子间的吸引力,因此温度越高,液体的粘度越低。粘度是决定液体分散成微小颗粒的核心因素。

当液体温度下降时,其分子的速度减慢。由于分子速度减慢,动能也随之降低,从而增加了液体的分子间吸引力。这种吸引力反过来又使流体更具粘性。

所以,在泼水成冰这个实验里面,用温度低的水泼出去以后,会形成大颗粒的水滴。大颗粒的水滴冷却的慢,所以在落地之前不容易变成冰。

而且,在有空气阻力的情况下,水滴不能以自由落体的状态下落。水滴的直径越小,在空气中运动的时间越长,冷却越充分。

外部环境的温度、水的温度、水滴直径的大小、水的粘性以及水滴在冷空气中运行的时间,这些综合因素影响了泼水成冰实验的具体效果。

所以,要在地面上达到泼水成冰的效果,要用接近100度的热水,而且环境温度要足够低。

如果我们站在很高的地方去做泼水成冰这个实验,对环境温度的要求,对水的温度的要求就会放宽很多。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上一篇:惊蛰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推荐

  • 惊蛰是什么意思

    杏花村酒寄千程,佳果满前莫问名。惊蛰未闻雷出地,丰收有望看春耕。——《惊蛰》吴藕汀伴随着新年的第一声春雷,二十四节气的惊蛰已走到了我们面前。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

  • 奶茶是中国发明的吗?奶茶的由来是怎样的

    【奶茶的起源】奶茶的缘起和传播堪称中西文化交融的绝佳范例。一说西藏人首创将茶奶混合来喝的方式,后来传往相邻的印度,当英国人来到印度时耳濡目染,便将此法西传。另一…

  • 日语大丈夫的由来

    !这个词语是日本的“和式造词”,但是语源还是来自中国。一般看到“大丈夫”的反应就是:指有志气或有作为的男子。《孟子·滕文公下》中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

  • 八宝饭怎么做才好

    八宝饭是上海传统的甜点。八种馅料,根据喜好在碗底摆放好造型,糯米饭拌上猪油和绵白糖,先轻轻的贴在碗底定个型,再放入红豆沙馅,再填上糯米饭一起压实了,吃时在火上一…

  • 刘禅为什么称诸葛亮为葛氏

    这听上去就是表达满腹的牢骚,“政由葛氏,祭则寡人”完全与“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是两个画风。前面的话是刘禅说的,后面的话是刘备临终前嘱咐的。倘若刘禅如同子侄一…

  • 什么披萨好吃,什么披萨口味比较好吃

    很高兴解答其实披萨做起来并不难,用我女儿的话来说,妈妈用心给我做的披萨最好吃,比外面买的好吃多了下面附上培根芝士蔬菜披萨的做法,包括披萨面饼的做法,有机会可以自…

  • 为什么那么多人玩王者荣耀

    很多小伙伴习惯把《王者荣耀》里面的“铠”叫做“凯”,我也曾经就问过很多人,最后总结出了两点原因。原因一:输入法多数的输入法界面里面“凯”都是排在“铠”的前面,而…

  • 秦腔是如何形成的

    秦腔(QinqiangOpera),中国西北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起于西周,源于西府(核心地区是陕西省宝鸡市的岐山(西岐)与凤翔(雍城))。成熟于秦。秦腔又称乱弹,…

  • 火锅底料怎么炒,火锅底料怎么炒薯粉

    火锅底料配方及其炒制方法一,小锅炒制法配方配料:牛油3斤色拉油2斤郫县豆瓣1斤白酒50克醪糟20克滋粑海椒1,5斤生姜1两大蒜1两花椒1.5两豆豉15克宜宾碎米…

  • 黄鹤楼的由来,黄鹤楼为什么叫黄鹤楼的原因?

    解答之前,给大家讲个故事吧。这是个发生在魏晋时期的神奇故事,主角是“你”。你姓辛,生活在武昌的蛇山,是一个酒馆的老板。蛇山,当时叫黄鹄(hú)山,虽然风景秀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