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陕西关中平原上的是秦始皇嬴政王陵,从建成至今,它已经在这里静静地躺了2000多年了。
长期以往,人们对秦陵的了解,只有司马迁《史记》中描写的寥寥数语。
直到这个庞大的地下军团兵马俑的横空出世,人们对秦始皇嬴政陵墓的气势才有了一点具体的感受。
随着现代考古的发展,专家们已经弄清了秦陵的规模形制,甚至对秦陵地宫内部也有了相当的了解,但是有关秦陵地宫水银的问题却始终像一团迷隐藏在古代的迷雾之中。
今天小编就带领大家去探索一下秦陵地宫水银谜团。
秦始皇嬴政陵地宫水银谜团秦陵地宫存在水银的说法,最早的文献来自司马迁的《史记.秦始皇嬴政本纪》。
文中说,秦陵地宫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这个描述究竟有多大的可信度没有人知道。
上世纪80年代,在对秦陵封土的中心区域进行勘测时,研究人员意外的发现了一个1200平方公里的强汞异常区,这个水银不是来自封土本身而是一种吸附汞,意思就是说,这种汞来自于地宫,从地宫里的水银挥发,随着土壤的缝隙,然后上升传到封土里面的。
这些探测结果表明,《史记》中关于秦陵地宫水银的记载是可信的,秦陵研究专家王学理甚至猜测,秦陵地宫中的水银最少有100吨左右,秦陵皇陵的水银既然有1200平方米这么大的挥发面积,那它的藏量更大。
水银是对汞的形象化称谓,它是唯一一种在常温下呈现为液态的金属,水银极容易挥发,挥发后的汞蒸气含有剧毒。
在自然界中,游离状态的自然汞非常稀少。
一般情况下,都是从含有硫化汞的矿石中人工提取。
据考证,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晚期,中国人就已经掌握了水银的提炼技术,这些鎏金鎏银器物表明古人对水银的性能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
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下,要提炼水银绝非易事,那么在秦始皇嬴政地宫中,巨量的水银是从哪里来的呢?,秦陵研究专家,西北大学教授段清波分析推断,秦始皇嬴政陵中的水银有可能来自陕西省的旬阳县。
在离秦始皇嬴政陵大概直线距离100公里的地方,陕西有个旬阳,这个旬阳有个青铜沟,这个区域里面的水银,在中国的版图上的含量大概占到了将近百分之20,而且在这么一个区域里面,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到现在,我们陆陆续续发现了1000多座历史的矿洞。
旬阳县地处秦陵的南坡,秦巴山区东段,长江第一大支流汉江穿境而过,这里山环水绕,风景秀丽,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赋予了旬阳奇特的自然景观。
旬阳的汞矿石从上世纪80年代末才大规模开采的,又怎么能推断秦皇陵地宫中的水银是出自于旬阳呢??在历史,炼制水银的重要原料是丹砂,因为其颜色鲜红,色泽美丽,丹砂又被称为朱砂,在地质学上丹砂又被称为辰砂,它的结晶体被称为宝砂,含有辰砂的红色石头就是人们俗称的鸡血石。
丹砂在中国文化中具有主要的位置,3000多年前,古人就将丹砂研成粉末,涂嵌在甲骨文的刻痕中以示醒目。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