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30年、探月20年 宇宙里有了稳定处于良好的状态运行的中国坐标
航天工程是新质生产力领域的典型代表,在探索浩瀚宇宙的同时,也在推进新材料、新能源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进展。
今年,我们的北斗导航系统刚刚迎来30周年,而探月工程也进入第20个年头。
这些重大的航天工程取得了突破性发展。
今年是北斗30年。
历经30年科研攻关,几代中国航天人终于完成了三步走战略,成功发射55颗北斗导航卫星,建成了独立自主、开放兼容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联合国卫星导航委员会已认定的四大供应商之一。
天上建好,地上用好,是北斗系统的目标。
如今,宇宙里有了稳定处于良好的状态运行的中国坐标,北斗系统也像水和电一样,无处不在、触手可及。
而且北斗系统已经服务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用户。
天上的北斗,已经成为身边的北斗和地球的北斗。
然而,实际上北斗三号在设计之初,就曾面临无法全球布站的很大挑战。
也就是说,当卫星绕到我国监测区域范围之外,就无法实时测控,这样一来,卫星导航服务的精度便会大大降低。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北斗三号卫宇宙岛统总设计师林宝军经过十年寒暑,全球首创了相控阵星间链路技术,搭建起一座北斗系统的宇宙桥梁,相当于用30颗卫星建立了一个卫星群,一星通、星星通。
导航精度有多准确,取决于星载原子钟,它是卫星导航系统的心脏,直接决定着卫星导航系统的定位精度。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研制的被动型星载氢原子钟,是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的三项关键技术之一,1000万年才误差一秒。
空天信息产业既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未来产业。
北斗三号当作巨型复杂航天系统,它所牵动的领域超乎想象,也将制造无限可能。
央视财经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