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之所以能够成为&”四大名著&”之首,因为它不仅仅是&”讲故事&”;它还真实记录了清朝中晚期满汉贵族人家的日常生活,比如说28回和62回中的&”酒令&”。
酒令,现在叫做&”酒文化&”,它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最著名的恐怕是&”曲水流觞&”这样高雅的&”酒令&”了。
慢慢的,酒令从文人雅士的最爱走入贵族甚至一般民众的生活——凡是有酒席,就有&”酒令&”,区别在于参与者的教育背景或者说文化层次高低。
酒令,有两个部分组成;一,酒面;二,酒底;非常类似&”猜谜&”活动的&”谜面&”和&”谜底&”——接不上或者猜不出来的罚酒一杯。
下面来看六十二回的&”酒令&”——
宝玉过生日,大家喝酒行酒令助兴&…&…
湘云等不得,早和宝玉“三”“五”乱叫,划起拳来。那边尤氏和鸳鸯隔着席也“七”“八”乱叫划起来。平儿袭人也作了一对划拳,叮叮当当只听得腕上的镯子响。
一时湘云赢了宝玉,袭人赢了平儿,尤氏赢了鸳鸯,三个人限酒底酒面,湘云便说:
“酒面要一句古文,一句旧诗,一句骨牌名,一句曲牌名,还要一句时宪书上的话,共总凑成一句话。酒底要关人事的果菜名。”
众人听了,都笑说:“惟有他的令也比人唠叨,倒也有意思。”
便催宝玉快说。宝玉笑道:“谁说过这个,也等想一想儿。”黛玉便道:“你多喝一钟,我替你说。”宝玉真个喝了酒,听黛玉说道:
落霞与孤骛齐飞,风急江天过雁哀,却是一只折足雁,叫的人九回肠,这是鸿雁来宾。
说的大家笑了,说:“这一串子倒有些意思。”黛玉又拈了一个榛穰,说酒底道:
榛子非关隔院砧,何来万户捣衣声。令完,鸳鸯袭人等皆说的是一句俗话,都带一个“寿”字的,不能多赘。
榛子,怎么理解?这是曹雪芹最拿手的&”谐音梗&”——
黛玉的两句诗化用了&”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这两句唐诗;原诗的&”捣衣声&”充满着妇人对戍边战士(丈夫、儿子)思念的真情;
此处黛玉手来的&”榛穰&”的&”榛子&”和&”真&”(情)谐音——言下之意就是说&”酒令&”的&”酒面&”和&”酒底&”不过是&”文字游戏&”而已,彼此之间没有任何内在联系——
酒桌上的&”话语&”和&”酒令&”是当不当&”真&”(榛)的。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