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在中国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几千年历史中若隐若现

在中国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几千年历史中若隐若现。

不管添上了多么奇异的色彩,它的基本形象及生态特征,依然没有脱离隐藏在背后的那个生物原型。

唐宋以前,正史中最常见的记载是青龙见或黄龙见,不过寥寥数字,很少直接描写龙的外形特征。

后来随着各类野史笔记的增多,随着地方志纂修事业的繁兴,在这方面也出现了一些较为具体生动的文字。

《同治崇仁县志》卷十记载: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乐侍郎宅旁池中,有巨蟒突睛炯炯,鳞甲爪距灿然如金,雷雨大作,乘云直上。

正侍郎登第日也,遂以化龙名池。

崇仁县在今江西省抚州地区。

太平兴国是宋太宗的年号。

依照《崇仁县志》的描述,龙的身子仿佛是一条长着脚的大蟒蛇,周身鳞片呈金色,它平时生活在水中,却能够随云雨腾空直上。

这一记载,将龙的出水腾跃牵扯到某人的科举登第,因而读上去总像是一个捏造出来的迷信传说。

同是宋代,同是江西境内,有人在山地水潭边,确实看见过牛首蛇身的怪物。

洪迈《夷坚志》支戊卷七记载:

德兴崌山,亘百余里,有三潭,龙螭所藏。

其在桃源坞者,时现光怪。

顷岁,一村妪过之,见异物如牛,卧潭侧,鳞甲熠熠,每片如斗大,其长夭矫数丈许。

妪狼狈奔归,尚能为家人道所见,即死。

这位老妇人蓦然遇上了从未见过的奇形动物,当时受了很大惊吓,奔回家后便死去了。

根据她临死前的粗略描述,这个动物的模样像牛,可能头上有角,但身子比牛长得多,身上覆盖着很大的鳞片,鳞片闪闪发亮。

也许有人要问:这种所谓牛首蛇身的怪物,会不会是出于误认呢?诚然,历史上曾经有过这方面的事例,即把口中衔着牛、鹿的大蛇错当成了头上长角的龙:

拜龙径,在县西十里余。

旧有大蛇吞鹿,角余口外,过者惊为龙而拜之,故名。

(《康熙饶平县志》卷一)

[广西]宣化县河涨大水,而水面浮一物,蛇身牛头,有角。

咸以为龙,喧聚万人。

设法打捞而起,乃喃蛇也,口中吞水牛一匹,身已下喉,而角撑其口。

蛇已死,剥皮剖腹,牛身已化半矣。

(慵讷居士《咫闻录》卷三)

不过,这类性质的误认,几乎很快就得到了辨明,在实际生活中并没有产生多大的影响。

史书上关于见龙的记载,显然不可能完全用误认来加以解释。

请看《康熙徐州志》卷三六的一则记载: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丰黄河在县南邵家口,有一物逆水而上,昂首数尺,约长六七十丈,面黑须白,额止一角,鼻嘴类牛而大,有时吐舌,舌纯红,长尺余,双目炯炯射人,身尾或隐或浮。

舟皆避匿,两岸观者如堵。

自华山至许家楼而没。

这个被成千上万居民目睹的水中怪物,从外形上看,大概就属于牛首蛇身之类。

它的头部抬出水面数尺高,鼻、嘴像牛,但比牛更大,额头上有一只独角,面部呈黑色,口须是白色,嘴里还不断吐出一尺多长的纯红色的舌头。

约长六七十丈,如此身长无疑是惊人的。

不过,此物的大部分身子仍浸没在水里,身尾或隐或浮,目击者的观测就不一定可靠,或许是把它游动时漾起的水波都估算进去了吧?

位于云南石屏县东南的异龙湖,是一处天然的名胜佳境。

明代末年,这里也曾出现过身长数十丈的巨龙:

崇祯四年(1631年),石屏异龙湖龙见,须爪鳞甲毕露,大数围,长数十丈。

(《嘉庆临安府志》卷十七)

笼统地说龙的身长可达数十丈,总给人一种难以置信的感觉。

这类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司马彪的《续汉书·五行志》:桓帝延熹七年(164年)六月壬子,河内野王山上有龙死,长可数十丈。

汉代的河内郡野王县,即今河南沁阳县。

既然龙已死,当然可以就地丈量。

数十丈尽管是一个模糊概念,但最低取值也应在二十丈以上。

因为按照语言习惯,十几丈是不能称之为数十丈的。

郦道元《水经注》中的一则记载,似乎能证实上述判断。

建武中,曹凤字仲理,为北地太守,政化尤异。

黄龙应于九里谷高冈亭,角长三丈,大十围,稍至十余丈。

(《水经注·河水三》)

建武是汉光武帝的年号,即公元25年至55年。

东汉设置的北地郡,范围大致包括今天的甘肃东南部及宁夏南部。

稍字的本义是禾末,这里借指尾巴。

这条龙的尾巴就长十余丈,它的身躯连同头部也应该有这个长度,那么,加起来总长至少在二十丈以上。

依据东汉初年的尺度标准,当时的一丈约等于今天的2.3 米,二十丈就是46米。

我们现今所能接触到的各种类型的大蟒蛇,都还达不到这个长度的一半,而已经发现的恐龙化石中,身体最长的梁龙、地震龙也不过30多米!

古籍中对于某些罕见动物的描绘,在细节上总不免有夸张之嫌。

比如这里涉及的龙角长度,《水经注》永乐大典本、明抄本、吴琯本均作角长三丈,《太平广记》卷四一八引作二丈,朱谋玮《水经注笺》、《古今图书集成·禽虫典·龙部纪事一》则为三尺,其间相差整十倍,真让人不知所从。

究竟是原先为三尺,后来在传抄过程中误写为三丈呢,还是原本就是三丈,后人觉得不近情理,才改为三尺的?三丈差不多相当于今天的 7 米,我们很难相信世间会有这么长的兽角。

尽管《南史·始兴简王萧鉴传》记载,萧鉴在益州时曾献龙角一枚,长九尺三寸,色红,有文,可是千年之后的我们,又何尝能弄清他当时所献的究竟是一种什么东西呢?

汉章帝建初五年(80年),黄龙出现在流经零陵郡泉陵县(今湖南零陵县)的湘江中,而且是两大六小,整整有八条黄龙。

《后汉书·孝章帝纪》载:是岁(建初五年),有八黄龙见于泉陵。

李贤注引《伏侯古今注》:见零陵泉陵湘水中,相与戏。

其二大如马,有角;六枚大如驹,无角。

著名的思想家王充,恰好就生活在那个时期。

他在《论衡·验符篇》中,比较详细地介绍了泉陵城外目击者所提供的情况:

湘水去泉陵城七里,水上聚石曰燕室丘,临水有侠山,其下岩唫,水深不测。

二黄龙见,长出十六丈,身大于马,举头顾望,状如图中画龙,燕室丘民皆观见之。

去龙可数十步,又见状如驹马小大凡六,出水遨戏陵上,盖二龙之子也。

并二龙为八,出移一时乃入。

古代居民所见到的龙,大多是以单个方式出现的。

久而久之便造成了一种印象,似乎龙是不喜欢集体活动的,所谓不众行,不群处,显得异常诡秘。

但是,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一种动物要想生存下来,必须保持一个种群的形式,必须具有一定的数量(包括雌雄及年龄的平衡),不可能是单个的。

《论衡》的记载之所以显得珍贵,是因为它向我们昭示,至少在一千九百年前,这种被称为龙的珍稀动物仍有一定数量,仍在一个特殊的环境中悄悄地繁衍,只是人们无从去追踪罢了。

依照王充等人的描述,成年黄龙的身子比马大,但并不是真正的马。

除了头上有角之外,它的身子还显得特别的长,长达十六丈,相当于今天的 36.8米。

当时,六条小龙已经爬上了水边高地,两条大龙似乎并没有离水登岸,十六丈的长度也不知道是根据什么测算出来的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上一篇:常以龙的传人自诩的中国人,为什么如此抵触西方的拽根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推荐

  • 常以龙的传人自诩的中国人,为什么如此抵触西

    学习英语时,单词Dragon常被翻译为龙,但仔细想想,我们在西方影视剧中看到的龙,面目可憎、喷火吃人,跟东方护佑百姓风调雨顺的龙王形象完全不沾边。所以这些年来,…

  • 同样是龙的形象,为什么中国代表神圣而西方代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龙一直被视为一种神圣、吉祥的动物,甚至我们还自诩为龙的传人。但是,随着与西方世界的交往日深,才发现Dragon一词在西方文化中代表邪恶、血腥…

  • 未解之谜!震惊你的双眼

    世界上有许多未解之谜,这些谜题涵盖了各种领域,包括历史、科学、考古学和自然现象等。以下是一些世界十大未解之谜,截止到我知识截止日期(年9月1日):金字塔的建造:…

  • 上世纪世界15大未解之谜!

    肯尼迪遇刺现场神秘女子肯尼迪和总统遇刺现场有一名神秘女子。他戴着墨镜,围着围巾,穿着与周围的人截然不同。有人看到他拿着相机拍照。枪击发生时,不少围观者摔倒,但他…

  • 1974年村民发现兵马俑 引发第一人争端 老杨

    &"世界七大奇迹&"指的是公元前三世纪左右,在地中海东部沿岸地区七座宏伟的建筑。它们是:埃及胡夫金字塔、巴比伦空中花园、阿尔忒弥斯神庙、奥林…

  • 中国十大著名坠龙事件真相 营口坠龙

    最早的坠龙故事发生于夏王孔甲时,所谓天降雌雄双龙于今河南省临颖县豢龙城东南角龙荡沟处。古代的王族们,最喜欢所谓祥瑞,而龙降下凡间来,自然是要大书特书的事情。当然…

  • 坠龙事件未解之谜:营口坠龙事件还有哪些推测

    根据郎瑛所著的《七修类稿》记载,南宋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太白湖边发现一条龙,外观和特征符合人们对龙的想象。据明代《广东新语》记载,嘉靖丙寅年(148…

  • 著名的中国十大灵异事件排行榜 之一1995年

    一直以来,成都被认为是中国继新疆西藏后另外一个灵异事件最多的地方。而提到灵异事件,就不得不提1995成都僵尸事件。虽然事情已经过去了很久,消息也遭到了封锁,但是…

  • 秦始皇嬴政陵墓何时打开 秦始皇嬴政陵的未

    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的陵墓,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帝墓之一。但因为现在没有那么好的保存技术,把挖出来的东西完整…

  • 杨四郎是哪位?探索关于杨四郎的千年未解之谜

    我们在《杨门虎将》中看到的:前三个战死金沙滩,四郎投敌,五郎出家,六郎终成大器等等,但是杨家男儿中只有一个人的故事在悄悄地变化——杨四郎!网络配图杨四郎,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