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俄罗斯研究人员在北极发现了一个被认为是二战期间的纳粹秘密基地,从此北极地区冰雪掩盖下的许多秘密不断开始显露出来。
近年来,随着全球变暖,北极地区加速融化,人们开始不断涉足这片神秘的地区,这里究竟还暗藏着怎样的秘密?何以使得世界为之疯狂?中国又是如何布局?大多数人的印象里,北极就是一个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所在。
然而就是这样一处所在,其所蕴含的资源却是极为丰富的。
根据美国地质局在2008年做的调查数据显示,北极地区未探明石油储量多达900亿桶,占全球未探明储量的13%,天然气以1669万亿立方英尺左右的储量占全球未探明储量的30%。
同时,美国地质调查局称北极大陆架可能是一块最大的尚未勘探、可能找到剩余石油的地区。
北极地区蕴藏的矿产资源也十分丰富,储量大、种类多,主要包括煤铁资源以及其他固体矿产资源。
根据世界能源组织估计,北极地区的煤炭储量高达一万亿吨,约占全球煤炭储量的四分之一口。
另外,北极的铁矿资源储量也十分可观,其中科拉半岛的铁矿是世界级的大铁矿。
在查尔斯王子山脉已初步查明的铁矿资源储量可供全世界开采200年之久,是世界罕见的大铁矿。
同时加拿大北极地区已经探明的可采铁矿量达3.7亿吨 ,以年开发1800万吨计来算,可开采20余年。
正是凭借着丰富的资源,北极地区不仅成为各国争夺的重点,而且北极航道也成为世界各国参与该地区的战略目标。
这其中,本就不在环北极圈的中国和印度却在全球范围的海洋战略博弈愈演愈烈,由于彼此在北极地区的海上战略通道的不同追求,将不可避免地发生利益方面的碰撞。
究竟是什么致使中国和印度如此重视北极航道的呢?这就要从国家地缘政治环境方面讲起。
如果将当下的北极地区划分为三个竞争和合作的的圈子的话,那无疑第一个圈子就是美国、俄罗斯和加拿大这类,或是具有先天地理优势,或是具有后天优势的家大业大的国家;第二个圈子就是丹麦、挪威、冰岛、芬兰和瑞典这五个环北极圈的欧洲小国;第三个圈子就是综合实力相对将强、地理位置不理想的大国或地区,其中包括了中国、欧盟、日本、印度等。
北极地区之所以能够吸引到这么多国家参与,就在于其未来有可能成为一条国际运输走廊,这也是北极地区的海上战略通道的价值所在。
而自古以来,海上战略通道不仅与一个国家的命运和区域主导权密切相关,而且还关乎一个国家的安全。
再者,由于北极航道处于国际战略利益和国家战略博弈的交汇地,不可避免的就具有重要的军事和地缘战略方面的价值。
北极航道主要是指北极的东北航道、中央航道和西北航道。
其中,东北航道主要起于俄罗斯西部的巴伦支海,沿西伯利亚海岸向东至太平洋的楚科奇海,止于东北亚航道;中央航道是指穿越北冰洋公海,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西北航道东起戴维斯海峡和巴芬湾,西经加拿大北极群岛海域。
这些航道的开辟,不仅能够大幅缩短航程和降低运输成本,而且还可以节省很多的能源,使得北极航道的前景十分可观,具有重要的地缘战略价值。
法国在其《针对海洋区域安全的国家战略》中指出:新航线的打通,特别是北极航线,很可能成为国家冲突的根源。
美国在《针对21世纪海权的合作战略》中指出:气候变化在逐渐打通北冰洋的水域,这不仅意味着资源发展,而且意味着新的航线可以重塑全球货物运输体系。
这为经济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成为竞争的潜在根源,带来围绕资源和海洋通道的冲突。
此种情况下,中国是如何布局的?处处爱与中国比肩的印度又是如何做的?中国在北极地区的海洋通道战略主要以海洋科学研究为主,而印度则对此处的利益诉求要更为明显些,其所采取的战略手段要直接许多。
中国在北极地区的海上通道战略集中在政治、科技等多种维度,是一种多元化的战略集合,体现了中国加速建设海洋强国的海洋战略。
其实,中国参与北极事务由来已久。
早在1925年的时候,彼时的中国就已经加入了《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条约》。
在1996年的时候,作为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成员国之一的中国,在北极的科学研究活动在此前的基础上日益活跃起来。
三年后,得益于中国的雪龙号科研船,中国在北极地区的科研考察活动得以方便、且顺利进行。
当然不仅如此,中国在北极地区的海上通道战略布局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方面,加入北极理事会。
作为一个政府间的国际论坛,北极理事会致力于保护北极地区的环境,推动北极国家和其他共同关心北极问题的北极居民之间的合作、协调与互动。
在2013年5月的时候,中国正式成为北极理事会的观察员。
虽然这样的观察员不具有投票权,但是却可以参加理事会各种活动和会议,其主要贡献力量的方式就是在工作组层面上参与理事会。
全球范围内的国家一旦获得了观察员资格,将被邀请参加北极理事会的会议。
可以说,北极理事会正式观察员这个身份的获得,对中国影响深远。
凭借此,中国不仅能够与相关的北极国家或是成员国合作交流,而且还可以在涉及到北极航道问题的北极环保方面做出贡献。
第二方面,强化在北极地区的海洋科考。
海洋科考,即致力于增加人类对海洋知识的任何学习或相关实验工作。
在1996年的时候,中国成为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的正式成员国。
作为一个非政府国际科学组织,其在鼓励和推动北极研究所有层面、涉及所有国家以及覆盖所有北极研究领域的合作。
2004年,中国在新奥尔松建立了第一个名为黄河站的北极科考站,从而为中国在北极地区从事科考活动提供了固定的科研平台。
截止到2017年,中国在北极地区已经开展了八次海洋科考。
2017年10月,中国完成了第八次北极地区的海洋科考。
这一次的海洋科考不仅是中国第一次穿越西北航道和中央航道,而且意味着中国第一次独立完成了环北冰洋的科学考察,其意义是非凡的。
第三方面,强化与北极国家的合作关系。
海洋强国如果想要获得制海权、控制海上通道权,那么就需要拥有固定的海上据点。
并且在北极地区,北欧五国作为北极理事会的成员国,对北极地区海上战略通道安全有着重要的影响。
正是因为这样,中国积极发展同北欧国家的合作关系,以保障我国在北极地区海上战略通道的安全。
2017年,中国与芬兰发表相关的合作声明,此次合作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多,诸如加强在北极海洋产业、海洋与基地科学研究、环保技术、航运、海上安全等等。
同时,中国与冰岛在北极地区的合作关系也是很密切,分别签订了《海洋和基地研究合作谅解备忘录》、《中冰政府间北极合作框架协议》和《中国-冰岛联合极光观测台框架协议》三个相关的协议。
那么,印度那边又是怎样的呢?印度国内将北极的开发作为优先领域,企图加强自身在北极地区的政治和经济地位。
印度在北极地区海上通道战略深刻体现了其对于大国追求的目标。
于是,在此种强烈的大国追求影响下,印度毕竟不满足于印度洋的掌控,而且还想伸到世界各地,就比如说北极地区。
此前,印度凭借在印度洋地区优越的地理位置,控制了印度洋地区的海上战略通道,并试图封锁中国通过印度洋的海上航线。
然而,北极地区海上战略通道的出现却很有可能改变这一状况。
并且,印度对极地地区有着特殊的情感和战略考量。
早在英属印度时期,著名民族运动领导人和学者巴尔·甘加达尔·提拉克就认为,雅利安人起源于北极地区,后来一支抵达欧洲,一支来到了南亚地区。
而印度参与南极的科考已经有超过25年的历史了,与南极相比,印度对北极的直接参与还处于初步阶段,但却在逐步加大参与的力度。
印度在北极地区的海上通道战略布局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方面,强化海洋科考。
在2007年的时候,由五名印度科学家组成的专家小组访问了位于新奥尔松的国际北极研究机构,开始研究三个在大气科学、微生物学、地球科学以及冰川学领域的项目。
此后不久,印度就在新奥尔松建立了科考站。
自此,印度在北极开始了长期的定期科学活动。
截止到目前,印度北极项目已经有来自18个国家研究机构、组织和大学的57名科学家参与。
印度海洋科考有两个目标:一是通过在极地科学一些前沿领域研究的倡议,确保印度在北极地区的突出而持久的存在;二是继续在大气科学、气候变化、微生物领域、冰川学、极地生物学等领域开展北极科学研究。
2014年7月,印度成功在北极地区部署了首个海底海洋系泊观测站,这是印度在北极地区海洋科考的一个里程碑,也检验了印度地球科学部在部署、发展和安装水下观测站方面的能力。
第二方面,加入北极理事会。
印度凭借其对于北极海洋科考作出的贡献,于2013年正式获得了北极理事会观察员的身份。
这个身份的获得让许多印度专家引以为豪,不仅将之作为北极的胜利,而且还当作是印度外交部一个主要的外交成就。
在他们看来,同样具有观察员身份的印度,在北极地区和中国是处于同一个水平线上的,将来在北极谈判和北极政策制定中应该具有更大的全球影响力,因为印度可以通过北极理事会推动同北极国家双边关系的发展。
第三方面,强化与俄罗斯的海军合作关系。
由于俄罗斯在北极地区独特的地缘政治地位,一旦获得俄罗斯支持,印度在北极地区的诸多问题将迎刃而解。
同时,为了有效保障北极地区海上战略通道的安全,所以印度选择不断强化与俄罗斯的海洋合作关系。
于是,在印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框架下,随着印度海洋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印度海军于2016年6月的时候,对俄罗斯进行了访问,通过此次访问印度与俄罗斯不仅克服了距离和语言上的障碍,而且建立了一种更为持久的联系,进一步提升了印度与俄罗斯的双边关系。
随着北极地区海洋战略通道价值的日益明显,中印围绕此的海洋战略博弈也日趋激烈。
然而,博弈的最优解是中印双方实现合作共赢,不是一方有所得而另一方有所失。
亚洲国家参与北极事务的积极性越来越高,贡献着不容忽视的力量。
在海洋安全威胁多元化、经济相互依存度日益增强的背景下,海上战略通道合作是未来世界各国战略利益拓展。
作为全球公域之一,北极航道是人类共同的财产,并不专属于某一个国家,北极的环境、资源、航道和战略地位等于世界各国都利益相关。
中国和印度印可以尝试北极地区展开维护海上战略通道安全的合作,在全球范围内打造中印海洋合作的样板,消除战略分歧和误解,减缓印度在印度洋地区对中国的偏见,为北极多极化合作贡献自身力量。
未来逐渐解除封印的北极地区将走向何方?北极时代的到来又将对世界格局产生何种影响?我们拭目以待。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