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很多脾虚,都是因为肝郁导致的呢?简而言之:肝主怒,是彪悍的;脾主思, 是柔缓的,当肝气太急的时候,静下来客观地思考下,肝气马上就缓和了;当脾思而气结的时候,肝气动了,一冲而散。
所以说肝和脾相克又相依。
当一个人肝气不舒,疏泄能力就下降了。
脾胃失去了肝气的帮助,好像失去了伴侣一样,变得呆呆的,没有劲头工作。
什么是肝郁脾虚?肝主怒,是彪悍的;脾主思,是柔缓的。
当肝气太急的时候,静下来客观地思考一下,肝气马上就缓和了;当脾思而气结的时候,肝气动了,一冲而散。
所以说,肝和脾相克又相依。
当一个人肝气不舒,疏泄能力就下降了。
脾胃失去了肝气的帮助,好像失去了伴侣一样,变得呆呆的(如纳呆),没有劲头工作。
这种肝失疏泄、脾失健运的状态,我们叫它?肝郁脾虚。
理论上来说,出现?肝郁脾虚,问题既可能出在肝身上,也可能出在脾身上。
如果一个人过分地胡吃海喝,或者超负荷劳动累坏了身体,会由脾失健运、湿雍木郁而导致肝失疏泄。
但实际上, 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肝在拖累脾。
很多与脾相关的饮食、肌肉、二便问题,真正得以解决是通过围魏救赵的方法:去找肝。
因为肝郁一定影响脾。
肝受邪气,又常常传给它最容易欺负的人——脾。
所以中医上的一句大白话:?调脾不调肝,等于瞎胡干!肝气为什么会郁呢?说到这个,我们不由得长叹一声:还不是因为压力大、心情差、生闷气嘛。
用中医术语来讲就是?情志不遂,郁怒伤肝,想要的得不到,敢怒又不敢言。
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我们不太容易随时开心,工作上的,生活上的,还有替别人操心的。
尤其是职场上的人,有时还要压抑自己,导致肝郁脾虚。
这个原因不会平白消失,它会继续存在。
但我们能否通过一些中医的方法来调节呢?如何判断肝郁脾虚?先看下是不是真的肝郁脾虚,判断肝郁脾虚的一个简便方法就是看舌象。
肝火旺者常脾虚舌头尖尖的,舌边偏红,舌中间有一条或多条纵纹,好像舌头是被折叠起来一样,是肝郁脾虚的表现。
舌质淡,舌体胖,舌尖部是圆的(水湿积聚在舌尖,使舌尖变圆),有齿痕,也是肝郁脾湿的表现。
正常人舌淡红、苔薄白,而肝火旺的人往往舌质红,舌苔黄或黄腻。
此外,还容易有小便黄、口气重等表现。
不少肝火旺的病人易出现一些脾虚症状,如口淡、不想吃饭等,即中医所说的纳呆,舌质淡或边有齿印,舌苔白或白腻。
肝与脾是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
肝病往往会引起脾的功能不好,所以在治疗肝病的过程中,健脾是非常重要的。
中医有一句话叫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这也是中医治未病的经典理论之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先看下是不是真的肝郁脾虚,判断肝郁脾虚的一个简便方法就是看舌象。
舌头尖尖的,舌边偏红,舌中间有一条或多条纵纹,好像舌头是被折叠起来一样,是肝郁脾虚的表现。
舌质淡,舌体胖,舌尖部是圆的(水湿积聚在舌尖,使舌尖变圆),有齿痕,也是肝郁脾湿的表现。
肝郁脾虚怎么调理?1、如何疏肝解郁?除了健脾之外,在降肝火的过程中也要注意疏肝理气。
中医认为,发怒、苦闷、抑郁、伤心等情绪都会伤肝,很多人一生完气就不想吃饭,常说气都气饱了,其实就是肝火影响到脾胃的表现。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压力的增大,不少人的脾胃病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心理因素造成的,有些精神压力过大的人老是觉得胃胀、打嗝、反酸,但做了胃镜等各种检查却没发现什么问题。
这种情况很多时候其实是肝气犯胃。
肝郁的人,肝胆经的穴位一定有很多痛点,从以下几个穴位入手认真查找,找到后就敲起来吧。
|胆经:可敲击、按揉、艾灸肩井穴、风市穴、悬钟穴、足临泣穴。
|肝经:可敲击、按揉、艾灸阴包穴、太冲穴、期门穴。
用药推荐:舒肝和胃丸,中成药名。
为理气剂,具有舒肝解郁,和胃止痛之功效。
主治肝胃不和、两肋胀满、胃脘疼痛、食欲不振、呃逆呕吐、大便失调。
注意:请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2、如何调理脾虚?脾虚的人,脾胃经上一定有瘀堵的地方,查看以下几个穴位附近是否有酸、痛点。
|胃经:可敲击、按揉、艾灸髀关穴、梁丘穴、丰隆穴。
|脾经:可敲击、按揉、艾灸地机穴、三阴交穴、太白穴、公孙穴。
3、祛湿:湿气影响脾胃功能人体感染了湿邪之气后,可进一步影响到脾胃功能,同时还容易出现疲倦、乏力、肌肉酸痛等症状。
而一旦脾的运化功能不好,也会进而影响到肝。
4、食疗:莲子健脾又养心对于肝火旺的人及肝病患者而言,秋季的一大任务就是健脾。
健脾去湿药材是淮山、莲子、芡实。
对于有些气虚的人,还可加入一些太子参。
莲子是一种特别好的药材,因为它全身都是宝:莲叶可以祛湿,莲蓬可以解暑,莲子既能健脾又能养心,是一种非常平和的药物,莲子心则可以清热降心火。
泻肝火的过程中不能用太过苦寒的药物,因为苦寒之药,必伤脾胃,除非是建筑工人等户外作业人群,普通人喝凉茶一定要适可而止,就连冬瓜煲薏米也不能天天吃。
另外,长夏可适当用淮山、赤小豆、薏苡仁、木棉花等煲汤,起到除湿的效果;而竹蔗、茅根、淡竹叶、红萝卜等则有清热的作用。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