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缺乏大数据指标体系和分析方案侦破纪实:就会难以判断整体业务进展状况、难以衡量产品/活动效果、等等。
如今,各行各业都在说,我们要数字化管理,脱离拍脑袋时代。
但是,到底怎么落地?大数据指标怎么建立合理?不同的公司业务大相径庭,就算是同一个行业,也有不同规模,不同细分客户群,很难一概而论。
有时候,看到竞品公司有哪些指标,虽然不知道有没有用,我们也急着跟风。
什么才是适合自己公司或部门的数据体系?人、货、场 理论似乎很有用,但不是每个公司都有实体店,5W2H好像也很有道理,每个步骤都要套用这个理论么?SWOT好像也很有道理……今天,我们就来抛开所有这些看起来高大上的理论,从底层逻辑出发,梳理建立大数据指标体系和分析方案的底层逻辑。
1、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指标是什么?百度百科解释指标为:预期中打算达到的指数、规格、标准,一般用数据表示。
比如,Boss开年会时说:我们今年新增的几个指标:员工流失率、门店客流量、客单价……成果丰硕,收益明显!。
发言中所提到的员工流失率、门店客流量、客单价,就是指标,是对后果的数据化描述。
那么,什么是大数据指标体系?即将零散的大数据指标串联起来,成为一整套体系使其具备业务参考价值。
2、在商业中,数据只有一个目的解决问题,制造价值。
但是解决问题,制造价值,对不同立场的人来说不一样。
对研发部,出多少bug和做多少功能的比例很主要;对于销售,多少订单很主要。
要是订单销售数据给研发部,对平常工作并没有参考作用,bug的比例给销售也没用。
但是这些数据对总裁部都很有用,能综合得知成本和利润比例。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引出第一条底层逻辑:逻辑一:多维度视角先要确定大数据指标体系的目标受众,他看数据的视角和维度:职位侧重点在哪里,业务阶段是初期还是成熟期?越是初期数据越少,越是成熟期数据积累越多,要考虑的点也越多。
知道他的视角之后,去看他的业务是什么?对于门店经常提到人、货、场:分析哪些人,场地面积,货生物类。
对于网页商城经常提到转化漏斗:多少个商品点击量,多少个加入购物车,多少个订单,转化率多少。
似乎,不同业务要分析的东西完全不一样,到底一致性在哪里?引出第二条底层逻辑:逻辑二:业务场景关键元素分类门店经营成交的场景 我在门店付钱给售货员,他收钱给我商品 。
网页商城成交场景 我点击商品,访问页面, 也许会咨询,点击提交订单虽然各个行业,分析的具体事项不一样,但都是围绕,业务场景关键元素分类,进行的。
那么问题又来了,这些元素怎么样更好?例如,我想在门店挣多点钱,我的货怎么分配?客户怎么样更多?店员怎么样卖得更好?搞个网站,我也知道点击,访问,订单,那怎么样更多点击?点击A不点击B? 怎么样多点订单?围绕着刚刚的元素问下去,似乎有十万个,我们怎么知道这些元素从哪里来 ?引出第三条底层逻辑:逻辑三:追踪业务过程门店零售业,客户从哪里出发,什么时段来到商城,进入门店的概率多大……网页商城,从哪里点击进来,进来之后浏览过多少页面,有多少链接引导他点击下一个链接……但是,这样梳理完成后,围绕关键元素追踪出来的业务过程,似乎不是相互独立的。
零售业的逻辑 人,货,场,但是我这个人,经过门店,会不会进去,和这个门店摆放的货关联性巨大。
网页商城,我访问产品页,遇到问题能找到咨询页会很开心,但是我没想提问咨询的时候咨询按钮主动跳出来挡住视线,我可能会出于厌烦直接离开。
思考到这里,引申出第四条底层逻辑:逻辑四:梳理业务逻辑关系 强关联,弱关联,互斥关系先有访问才会下订单,访问和订单是强关联。
网页不需登录能浏览商品,登录和浏览是弱关联。
投诉的次数越多,复购的概率越低,复购量和投诉量是互斥关系。
这样,我们已经通过梳理业务考虑到很多节点的数据。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