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8年,当徐达的军事攻入元大都之时,京畿地区实际上已经脱离中原汉族政权的统治达四百多年。
元末天灾频仍、战乱相继,元大都迅速衰弱。
徐达大军攻入城中之后,明太祖朱元璋出于对故元残余势力反复的考虑,将城中原有居民迁往今天的河南开封等 地。
平定元大都后,明太祖朱元璋下诏改元大都路为北平府。
洪武二年1369年的人口统计说明,昔日百万人口的元大都,仅剩一万余人。
北平已成一座空城,人口离散,郊野荒残。
迁移新都
随后,经历洪武初年大规模移民运动,北平的城市人口,有所增加。
至洪武八年,北平的人口规模,达到了十万左右。
除了北平城原有居民之外,约有三 万人是来自山西、浙江的移民,而六万人,则为北京驻军及其家眷。
驻军远多于居民的特点,也体现了北平在明初最主要的职能:当作针对&“北元&”的军队基地与防 御性城市。
除了城内十万人之外,在郊区,有大量的前元朝投降的官员、部队及其家属,被编入到周边的一些卫所之中。
尽管洪武初年的移民为北平城提供了新的人口,但与江南富庶地区的主要城市,如南京、杭州、苏州相比,北平的人口规模,仍有相当大差距。
不仅北平如此,除山西省之外,几乎整个中国的北方,在经历元末的战乱与饥荒之后,人口都大量下降。
洪武大移民后,北方中国有所复苏,然而这一进程也是相当之缓慢,并不能在一代人就能完成。
及至1399年新的内战开始,北平城的总人口,仍在十五万以下,而占半数以上的,仍属卫所驻军与军属。
这也说明,在洪武朝的三十年间,北平城的职能,并没有大的转变。
建文元年七月五日1399年,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就藩北平的朱棣起兵叛乱,史称&“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造成的结果,是北方地区的人口再度下 降。
据史书统计,战后&“顺天八府所属在人户十八万九千三百有奇&”。
&“顺天八府&”管辖的区域,大致与今天的河北省相当,并包含了北京与天津。
尽管北方再罹兵祸,但随着以北平为中心的燕王势力赢得了战争,明朝的政治权势,也随之向北移动。
朱棣入南京,夺得大统。
这个变化的必定后果,是尽管首都仍被定在南京,但在政策取向上,它却天然地偏向于北方。
抬升北方政治实力的第一步骤,是将原洪武建文两朝的北平,升级为北京。
北平与北京,仅一字之差,但在行政区域规划上,却有天壤之别。
北平从&“府&”提升为&“京&”,等于是为明朝奠定了南北两京的政治格局。
洪武之后,元大都旧城已被破坏殆尽,只剩下燕王府当作藩王府邸被保留了下来,气象大不如前。
要提升为新的首都,势必有浩大的工程营建。
永乐四 年,明成祖遣尚书、侍郎、副都御使、佥都御史等员七人分赴五省采木,督军民匠役烧造砖瓦,并命工部征天下诸色匠役、军士、民丁,明年赴京听役。
从上述的事 实能看出,营建北京,工程浩大,几乎调动全国民力。
在明成祖迁都北京的政治考量中,除了因&“靖难之役&”导致的人事、政策偏向之外,&“天子守边&”论,是长期为后世史家重视的一个说法。
《明太宗实 录》中,一再记载成祖前五年尽管长期在南京,但相当关注蒙古的军队动向。
随后,几乎与营建北京同步,成祖于1410年、1414年、1422年、1423 年、1424年五次亲征漠北,深入沙漠,终至马革裹尸榆木川。
明成祖用兵北方的用意,是寄望于一朝扫平漠北,不遗子孙祸害。
从而使得迁都北京不再受军队上 的威胁。
« 1
以上就是关于朱棣迁都谜团 急于把国都迁到北京的全部内容,声明如下:本文内容及图片素材部分来源于网络,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