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的暗能量暗物质是什么?#
宇宙的暗能量暗物质是什么?
百度定义如下:
暗物质是理论上提出的可能存在于宇宙中的一种不可见的物质,它可能是宇宙物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又不属于构成可见天体的任何一种已知的物质。
大量天文学观测中发现的疑似违反牛顿万有引力的现象能在假设暗物质存在的前提下得到很好的解释。
现代天文学观测后果表明暗物质质量远大于宇宙中全部可见天体的质量总和。
结合宇宙中微波背景辐射各向异性观测和标准宇宙学模型可确定宇宙中暗物质占全部物质总质量的85%、占宇宙总质能的26.8%。
理论上暗物质占据了如此多的份量,但是暗物质到底在哪里呢?
有人说:你不是说宇宙是多维度的吗?那些高维度的存在是不是暗物质暗能量?
这个能肯定的说:不是。
因为根据定义,暗物质暗能量会产生引力,而高维度的存在在三维空间中表现为波态,不会产生引力,所以肯定不是暗物质暗能量。
我们研究一下为什么我们的科学家会假设出暗物质暗能量的概念。
这是因为我们的科学家们在根据引力公式计算宇宙岛引力的时候,发现靠宇宙岛自身的引力完全不足以支柱宇宙岛的形成,而且差的不是一点半点,于是假想出存在一种看不到的物质在提供引力支柱。
所以,暗物质只是一种假想;
是在认为引力公式正确的前提下,所以必须存在其他物质来支柱宇宙岛的形成。
所以本来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前提错了,也就是引力公式错了。
我们的引力公式,是基于有质量就有引力的现实,然后假设出一个引力常数,再进行实际测量确认该常数数值。
我们百度一下万有引力常数,能获得如下的后果:
目前公认的后果是卡文迪许测定的G值为6.754×1011N·m2/kg2,目前推荐G=6.67259×1011N·m2/kg2,通常取G=6.67×1011N·m2/kg2。
乍看没什么问题,仔细思考就能发现问题所在:为什么没有精确值?
难道是现在的测量工具不够精确吗?但对照其他测量后果,比如更难于测量的真空光速都有非常精确的后果299792458m/s。
为什么引力常数无法获得精确的后果?
本来很容易推测到真相:因为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多次测量后果确实存在很多误差。
为什么会出现误差呢?如果引力真的是由引力常数决定,那么就不应该存在如此误差,不同位置不同时间测量后果应该是一致的。
所以存在另一个可能性,就是:引力并不是由引力常数决定。
我们在回到最初我们为什么会选择引力常数,因为我们基于一个事实,就是有质量就有引力,于是我们就认为是质量产生了引力。
既然是质量产生了引力,那么他们之间就应该存在关系,于是假定了引力常数。
本来,我们陷入了一个思维误区,有质量就有引力并不能证明引力就是由质量产生的,因为我们看到的只是引力与质量同时产生。
还有另一个可能性,就是存在另外的因素导致了引力与质量同时产生。
我们知道物质是由能量凝聚而成,而能量本身没有质量也没有引力。
那么大量能量凝聚在一个空间点并形成物质,在能量形成物质的一瞬间,一定发生了某些事情,导致了引力与质量的同时产生。
我们前面说过,能量是四维空间中的存在,不占据三维空间中的体积。
而物质是三维空间中的存在,占据三维空间的体积。
所以这一瞬间的变化就是生成了三维空间中的体积。
因为生成了三维空间中的体积,所以出现了三维空间中不可互相穿透的特性,这就是质量的表现现象。
同时,因为占据了三维空间体积,然后每一帧时会吸收掉所占据的空间质,导致了引力的产生。
所以,质量与引力都是一种现象。
质量现象是三维空间中物质占据了空间质,出现了不可互相穿透的现象。
而引力则是物质占据了空间质,然后在每一帧时吸收掉所占据的空间质,导致空间出现缩减所产生的现象。
所以引力有两个决定因素:一个是占据体积的多少,另一个是由帧时。
我们的以前的引力公式只考虑了占据体积的多少,而没有考虑帧时,所以会出现误差。
帧时是由物体运动速度决定,在地球表面环境中,不同位置与时间,物体的帧时差异不是巨大,所以表现出的后果误差也不是巨大,我们误以为是测量方法与测量工具带来的误差。
但是在宇宙岛的不同环境中,帧时差异就非常大了。
行星在由宇宙岛外侧运动到内侧时,速度会出现非常大的差异,这样导致根据万有引力公式计算的引力出现了很大误差。
本来宇宙中没有什么暗物质,太阳内侧行星运动速度增加,并且太阳内部高温导致原子快速振动,所以引力也会跟着增加,最终支柱了宇宙岛的形成。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