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研究已经确认,同性恋有遗传基础,是演化的产物。
但是,这种不具生殖优势的性状没有被淘汰,至今仍没能得到解释。
会存在同性恋呢?
Matt Manley for The Chronicle Review
文/大卫&·巴拉什有人批评说,演化物种学顶多算是猜想,但事实恰好相反。
解剖学、生理学、胚胎学和行为学中许多难以解释的现象,演化学家们已经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然而,还是有一些谜题无法解开,其中最突出的一个便是同性恋的演化过程。
这个问题本身并不复杂,但我们最出色的科学家们仍没有找到答案。
任何一种性状得以演化的必要条件就是,该性状与生殖成功是正相关的,更确切地说,该性状应当有利于相关基因在未来的延续。
因此,如果同性恋是演化的产物&—&—很显然它是,真相下面会解释&—&—那么与偏好同性相关的遗传因素一定要在生殖上具有某种优势。
这样一来问题就很明显了:既然同性恋者比异性恋者生殖的后代少,那自然选择没有将同性恋这一性状淘汰掉呢?
这个悖论对那些完全没有异性恋倾向的绝对同性恋者而言尤为突出。
不过,就算是对双性恋者而言,这个问题依旧存在,因为生殖后果哪怕只有毫厘之差,也会使潜在的演化进程发生很大的变化,这在数学上是能证明的。
演化理论的巨擘之一霍尔丹J.B.S. Haldane,曾做过这样的计算:假设有一对等位基因,其中常见的那个最初在人群中 99.9% 的人身上都能找到,而另一个罕见的则只有 0.1% 的人口携带。
如果这种罕见基因具有 1% 的生殖优势每一代能产出 101 个后代,而常见基因每代只能产出 100 个,那么仅需要 4000 代的时间从演化角度看只是一眨眼,局面就将发生逆转,最初的罕见基因会占据 99.9% 的基因池。
这就是所谓&“利滚利&”的力量,通过自然选择发挥作用。
对我们而言,这其中颇有深意:任何有损基因生殖能力的性状,哪怕程度轻微,从演化的角度讲都会遭到残酷的淘汰。
而同性恋看起来正像是其中的一个。
男同性恋者有孩子的几率大约是异性恋者的 20%。
我还没有见到女同性恋这方面的可靠数据,但看来很可能存在着类似的模式。
而且,双性恋者生殖出的后代数量,应该也比异性恋者要少,因为异性恋者把自己的恋爱时间和精力都倾注到了异性身上。
同性恋的遗传基础
在不同文化中,同性恋者在人口中所占的比例是差不多一致的。
是什么保持了这一性状的遗传倾向呢?
同性恋并不是后天&“习得&”的。
科学界普遍认为,同性恋是有生理基础的。
一方面,许多野生动物都有同性性行为。
更主要的是,同性恋在智人 Homo Sapiens 中持续地、高比例地、跨文化地存在。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NIH的一个遗传学研究小组发现,位于 X 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 Xq28 能够预测男性的性取向。
大部分同性恋权益倡导者相当看好这一研究,而主张性取向完全是个人生活方式选择的那些人则对可能的研究后果颇为畏惧;然而后续研究则一直没有得出明确的结论。
情况比大家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一些研究未能证实 Xq28 对性取向有任何决定作用,而另一些则对原始研究表示支持。
而且越来越清楚的是,无论 Xq28 对男同性恋者影响如何,这一基因与女性的性取向无关。
此外,其他研究表明,常染色体上的一些区域也会影响人的性取向。
综上所述,我们能得出一个合理的总结,几乎能肯定男同性恋性状的出现是受到了基因的直接影响,虽然或许并不是由一个或多个等位基因严格控制的。
女同性恋性状也是如此,只是其涉及的遗传机制和相关基因都与男同性恋不同。
将性取向和具体的 DNA 对应起来的研究很有启发性,但一直没有得出确定的结论。
除此之外,还出现了其他的遗传学证据。
针对兄弟姐妹和双胞胎的大量研究数据表明,基因在性取向中所扮演的角色非常复杂,我们尚不能完全理解,但其作用是真实存在的。
值得注意的是,同性恋一致性在领养的兄弟姐妹因此基因上没有关联间要比在亲生兄弟姐妹间低,而亲生兄弟姐妹间的同性恋一致性又比异卵双胞胎的要低,异卵双胞胎的则比同卵双胞胎的低。
这些研究后果还进一步证明了,遗传因素对性取向的影响是男女有别的。
其他的研究则证实了同性恋倾向,无论男女,相当程度上是遗传的。
« 1
以上就是关于探索同性恋起源谜团的全部内容,声明如下:本文内容及图片素材部分来源于网络,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