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晚三叠世部分真蕨植物化石复原图。
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物种研究所供图
记者沈春蕾三叠纪末大灭绝和真蕨植物群落之间有什么关联?近年来,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物种研究所研究员王永栋带领的国际科研团队第一次聚焦该领域,用来自中国本土的化石作出回答。
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全球和行星变化》。
科研团队系统研究了我国华南四川盆地三叠纪—侏罗纪过渡期真蕨植物的多样性变化和生态环境,为探究陆地生态系统对三叠纪末期物种大灭绝的响应提供了新证据。
科研团队选择了演化古代久远的真蕨植物化石当作研究对象。
因为真蕨植物是现代植物中最具多样性的维管植物类群之一,其现生种的数量仅次于被子植物。
此外,真蕨植物也是唯一经历显生宙四次重大物种演化灭绝的陆生维管植物类群,是植物系统发育、大尺度宏演化过程及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的直接见证者。
科研团队对四川盆地16个产地的晚三叠世须家河组和早侏罗世珍珠冲组真蕨类植物化石记录进行了分析,共发现8科16属67种,其中在三叠纪—侏罗纪之交约有38个种消失,同时还有10个新种出现。
结合大植物化石和孢粉化石记录,我们发现蕨类植物大化石及孢子化石在三叠纪—侏罗纪之交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大规模灭绝是怎么回事?而是存在显著的植生物群更替现象。
王永栋解释道,这进一步揭示了在远离中大西洋火成岩省的东亚低纬度区域的植物类群对此次灭绝的响应程度。
此外,科研团队利用统计分析发现,三叠纪末的瑞替期呈现出温暖湿润的热带—亚热带气候特征,而早侏罗世特定的抗旱类群如掌鳞杉科明显增加,表明了侏罗纪早期环境趋于干热。
《中国科学报》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