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96年,考古人员在贵州安顺市关岭县新铺乡,挖出了一块龙化石。
这条龙形状的爬行动物长七点六米,龙身宽六十八厘米,头部最宽处为三十二厘米。
化石中的龙距今约两亿多年,保存完整,头部最宽的地方生有一对龙角,龙角对称上翘,略呈弧形,长约二十七厘米,和神话传说中的龙非常相似,被命名为新中国龙,目前收藏在贵州省安顺兴伟石博园中。
新中国龙在我国境内属于第一次发现,弥足珍贵,它酷似神龙,为龙的形象起源研究提供了实物佐证,极具科研及古代价值。
现代人经过研究考证,认为龙是先民想象出来的一种神异瑞兽,由多种动物结合在一起的组成,身体如蛇,腿似四脚蛇,鹰爪蛇尾、鹿角鱼鳞,牛耳鬼目,口角处长满须发。
古人和现代人观点不同,认为龙是事实存在的一种物种。
史书关于龙出没的记载数千年来一直没有间断。
龙出没的最早记载是在夏朝,《史记》记载:天降龙二,有雌雄,孔甲不能食,未得豢龙氏。
陶唐既衰,其后有刘累于豢龙氏……
夏朝第十四任皇帝孔甲在位时期,某一天,有一雌一雄两条龙从天而降,孔甲不会饲养,一时半会儿又找不到驯养龙的家族豢龙氏。
于是就征召一个叫刘累的人帮他饲养。
刘累是陶唐氏后裔,据说懂一些豢龙之术。
这位刘累徒有虚名,没几天,其中的雌性龙就死了,于是就把雄性的龙杀掉,烹制龙肉给孔甲吃,孔甲吃了龙肉,感觉味道不错,想找刘累问问是啥肉,派人去找,刘累早已畏罪潜逃了。
从汉朝一直到隋朝八百多年里,史书记载的龙出没共有一百多次。
宋朝乾德五年公元967年至乾道五年1169年二百多年之间,龙出没竟然多达九次。
元朝至明清时期,神龙更是频频出现,见于史书记载就多达一百一十九次。
辽朝的时候,辽太祖耶律阿保机还曾射杀一条龙。
《辽史》记载:神册五年920年,一条龙出现在拽刺山今属内蒙古巴林左旗境内阳水之中,有人向帝王报告。
耶律阿保机非常惊喜,于是率卫队来到现场。
耶律阿保机发现,那条龙正在水中独自嬉戏。
耶律阿保机弯弓搭箭,一箭射死了那条龙,兴奋地说:此业龙也,不及朕之真龙 这是一条假龙,比不上朕这条真龙啊
耶律阿保机
耶律阿保机射杀龙之后,把龙的尸体带回去,收藏在宫内的库房。
身边的太监记录:龙一角,尾长而足短,身长五尺,舌长二寸有半。
明成祖在位时期,山东青州府竟然出现了龙马。
《双槐岁钞》记载: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十二月,山东青州府诸城县百姓崔友谅家的一匹母马,产下遍体鳞片的青黑色小马驹,四肢如同麒麟一样,身有龙纹。
当地官员上报朝廷,经过调查,认为崔家的母马经常在清水潭沐浴,极有可能和水中的龙发生关系,从而产出杂交的龙马。
明成祖不相信,于是派人查阅史料,后果在《五杂俎》中找出一段记载:龙……与马交,则生龙马。
还有大臣举例说,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年,大夏国末代帝王明升归降太祖,进献十匹良马,其中一匹白色的马即龙马,产自贵州的养龙坑今属贵州息烽养龙司乡。
《一统志》记载:贵州养龙坑有灵物藏其下。
当春初伊人立柳坑畔,择牝马系之,已而云雾晦冥,类有物与接,其产必有龙驹。
《龙经》一书还说明了雌龙雄龙的分别:龙之雄也;角靡浪平,目肆鼻直,鬣圆鳞薄,尾壮于腹,龙之雌也。
雄呜上风,雌鸣下风。
明清时期,龙出没屡见不鲜,康熙年间,龙出没十四次,风流皇帝乾隆年间多达十七次。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辽宁营口河川及盘锦大洼一带天降巨龙尸体,引发无数民众围观,史称营川河湾坠龙是怎么回事?龙骨、龙角清晰可见,至今仍是未解的之谜。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