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完成总装测试并转运至发射区,我国第一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蓄势待发。
从两千多年前屈原的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之问,到现代各国争相探火,如今,火星上也即将有中国探测器的身影。
人类对探测火星如此热衷,究竟火星有多大魅力,一起来看看。
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搭载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准备就绪
最有可能入住人类的星球
火星是离太阳第四近的行星,体积处在地球和月球之间,约为地球的1/2,月球的2倍,火星上的重力约为地球的2/5。
在太阳系八大行星中,火星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与地球最为相近。
火星地貌同地球地貌很相似,拥有高山、平原和峡谷等多种地形,南方充满陨石撞击的高地和峡谷,北方则多是被熔岩填平的平原。
火星的自转速度与地球几乎相等,自转一周为24.6小时,绕日公转周期为687天,约为2个地球年,火星的四季变化与地球也几乎一样。
火星上有较稀薄的大气,大气成分为95%的二氧化碳、3%的氮气、很少的氧气和水汽等,并且可能存在水资源。
最主要的是,火星大气层中也存在臭氧层,能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能为火星表面制造有利于物种生长发育的条件。
火星与地球在环境上有如此多的相似之处,使其被认为是人类未来移民的首选地。
因此在载人登月之后,火星成为人类登陆行星的首选目标。
火星或是地球的过去或未来
我们现在看到的火星寒冷、干旱和荒凉,然而很久以前,火星并不是这般模样。
已知数据表明,大约35亿年前,火星的环境与如今的地球非常相似,因此从逻辑上讲,能认为它也曾拥有过生命。
那么,是什么真相导致火星失去了水?它怎么样从一个蓝色星球变成现在一片荒漠的红色星球?其大气、环境是如何演化的?这些问题的研究对认识地球演变具有非常主要的比较意义。
中国第一次火星探测任务工程总设计师张荣桥表示:开展火星探测,能深化对火星演变的认知,进而回答‘火星是地球的未来?’或‘火星是地球的过去?’等重大科学问题。
因此,探究火星生命的起源和演化,能促进对地球生命起源和演化的研究,进而为防止地球变成人类难以生存的第二个火星提出预案。
电影《火星救援》中男主在火星上孤独地生活
飞行数月可达具备可行性
执行深空探测任务,距离从百万公里,延伸到几亿、几十亿公里,飞行时间往往需要几个月至几年,甚至几十年,以人类现有科技能力,能否顺利抵达同样十分关键。
地火距离最远超过4亿公里,最近约5500万公里。
结合地球、火星的公转周期,以及轨道设计的相关内容,科学家通过详细周密的计算得出,在地球上每隔约26个月地火距离最近,赶路时间最短,是发射火星探测器的最好时机,此即为火星探测窗口期。
基于现有航天能力,在窗口期发射火星探测器,飞行约7个月便可到达。
相比更远的行星和卫星,火星探测任务的周期长短较为合适。
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搭载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顺利转运至发射区
正因为以上这些真相,各国竞相探测火星。
目前,人类已对火星实施了40余次探测任务,其中成功了24次,火星成为目前人类认识最深入的行星之一。
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
人类以寻找备份地球为初衷发起的探索火星之旅,最后能否移居火星或许若干年后都是未知,但在这一过程中,系统工程、自动控制、能源、材料、通信、遥感等众多领域迅速进展,国家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大大提升,这些进步实实在在、造福人类,更具有意义。
目前,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搭载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已顺利转运至发射区,正在进行发射前的火箭功能检查和联合测试工作,计划于7月下旬到8月上旬择机实施中国第一次火星探测任务。
星辰间杨帆
刻下人类文明的新高度
祝福天问一号任务
发射成功
摄影:王泗江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