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秦始皇嬴政创建帝王二字以后,从秦国至清朝,有着数个大一统王朝,割据一方的政权更是有着数十个,一共是有着大大小小数百个帝王。
而回顾历史的皇帝史,会发现一个奥秘现象,那便是帝王在位时间越长越糊涂,甚至越昏庸,经常出现前明后昏的情况,诸如汉武帝刘彻、唐玄宗、嘉靖帝、康熙帝、风流皇帝乾隆帝等等;至于继承皇位的太子,则是更有意思,在储君之位上时间越长越危险,往往时间越长越继承不了皇位,乃至被废、被杀,这是怎么个情况呢,今天宋安之来说说。
古代上在位时间长的帝王,往往都是前明后昏,即使在位前期是英明神武锐意进取,但是到了晚年却是败笔频出,甚至使得国家快速衰败下去。
汉武帝刘彻在位54年,可是公认的雄才大略,到了晚年却是轻信小人,以至于爆发了巫蛊之祸,最后导致皇后卫子夫和太子刘据相继自杀,是活生生逼死了妻子和儿子。
唐玄宗是唐朝在位时间最长的帝王,前期奋斗史是相当励志,继位以后也是励精图治,但是越到后面越离谱,娶自己的儿媳妇杨玉环杨贵妃,受人蒙蔽一口气杀死三个儿子,宠信奸臣,过度重用安禄山,后果导致了安史之乱,直接使唐朝是由盛转衰,一蹶不起。
嘉靖帝是明朝在位第二长的帝王,在位45年,是个相当聪慧有手腕的帝王,在位前期是效仿太祖、成祖重典治国,是严以驭官,宽以治民,整顿朝纲,使得明朝一度有中兴之势,但是没坚持多久,到了在位中期就开始怠政,宠信奸臣严嵩,躲在后宫炼丹,妄图长生不老,后果是明朝快速衰落,更是在壬寅宫变中差点死于宫女之手,差点创下古代上第一个被宫女勒死的帝王的记录。
康熙帝在位61年,在清朝诸帝之中是一位有着大当作的帝王,但是到了晚年依旧出现倦政情况,加上过度的宽仁导致了吏治腐败,而且选择继承人之事上,更是因为犹豫不决,酿出了九子夺嫡之事,对康熙晚年政治造成了不良影响,更是使得兄弟阋墙之事到了雍正朝是愈演愈烈,出现了诸多惨烈之事,直到风流皇帝乾隆年间九子夺嫡风波才彻底平息。
风流皇帝乾隆帝在位60年,成为太上皇以后又训政3年4个月,实际上在位63年4个月,在位前期也是很有当作,但是到了后期却是好大喜功劳民伤财,虽称十全老人,实则这十全之功,有不少都不能称之为功劳,是非要给自己脸上贴金,吏治松弛乃至是严重腐败,多地还爆发了起义,像嘉庆元年爆发的清朝中期最大的起义之白莲教起义,看似发生在嘉庆帝在位期间,但当时是太上皇风流皇帝乾隆帝训政期间,能说这场起义是风流皇帝乾隆帝一手酿成并且爆发的。
那么在位时间长的帝王,大多会出现越来越糊涂,甚至是昏庸的情况呢,按理说人老成精,更何况这些帝王年轻时候本就是人精中的人精,不然怎么能登临皇位,并且稳坐江山几十年呢,但是没料到晚年却是晚节不保,水平直线下降。
首先因为人老了自然会出现老糊涂情况,说白了就是脑子不够用了。
当然最主要的真相在于帝王长期活在一个谎言地球中,大家想想,在生活中不说有权之人,就是那些有钱的富豪身边都从来不缺乏阿谀奉承之人,而阿谀奉承、拍马屁的人越来越多,乃至身边人都有默契的阿谀奉承的时候,人往往会飘飘然,会觉得自己无所不能,乃至是永远是对的,这样会严重影响个人的判断力,会引发严重的结果的。
而历史的帝王,是九五之尊,是至高无上的统治者,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所以帝王身边永远不缺阿谀奉承和拍马屁之人,像海瑞那种敢说实话甚至敢骂帝王的人是凤毛麟角的,而帝王在年轻的时候登上皇位,因为年轻和没有成为帝王之前的经历,识破这些阿谀奉承,清醒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还是很简单的事情,但是谎言说一千遍就成为真的了,帝王长期处于这种谎言地球中,甚至是长期了解不到实际情况,往往会真的以为自己是英明神武,会以为自己永远是对的,会以为形势是一片大好。
而帝制时代,帝王虽然有相权等制衡,但能在位几十年的帝王,哪个没有两把刷子呢,对这种帝王能有效制约的存在是少之又少,甚至是没有的,而当帝王在谎言之中越来越迷失自己之时,而且没有制约之时,没有人及时出来让帝王清醒时,因为年龄大老糊涂了,加上判断力严重下滑时,那么很容易犯低级错误,很容易犯年轻时根本不可能出现的错误,而出现了错误往往会被无限放大,乃至是愈演愈烈掀起了弥天大祸。
同理帝王因为没有足够的制约存在,所以晚年厌倦政务时,也会出现各种恶劣结果,诸如轻信奸臣来替自己处理政务,自己则是居于幕后,任由奸臣搞得是乌烟瘴气,以至于朝纲不振民不聊生;或者是无心政事,导致了吏治腐败问题等等。
既然帝王在位时间越长越不好,晚年很容易糊涂出错,历史帝王不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呢?本来这个问题是无解的,因为历史是帝制家天下模式,一般来说帝王是要当到死的,然后父死子继,除非帝王到了一定年龄,感觉到力不从心了就自动退位让贤,可是帝王毕竟掌握了最高权力这么多年,因此能干脆利落的交出权力,彻彻底底不问世事,退居幕后颐养天年的基本上没有,毕竟没人愿意彻彻底底放下至高无上的权力。
而退一步说退居二线,只处理一部分政务,减轻自己压力呢,更难。
像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也是一个雄才大略之人,使得赵国成为当时强国,甚至能与秦朝扳手腕,但是后来不知道怎么想的,为了专注于军队,把王位禅让给儿子赵惠文王,自己被尊称为主父。
这样等于无形中培养了一个竞争者,使得赵国出现天有二日的情况,而且后来赵惠文王的权力甚至慢慢压过赵武灵王,于是赵武灵王不甘心之下,想借助长子公子章来夺回大权,后果爆发了沙丘之乱,被包围达三个月,在宫中得不到饮食,被活活饿死在沙丘宫中。
正因为有着这个前车之鉴,所以历史的帝王,就没有真正的退居二线一说,要么像唐太宗唐太宗李世民一般,掌握大权,父亲李渊成为太上皇也毫无权力,要么像风流皇帝乾隆帝那般,即使禅位于儿子嘉庆帝,成为太上皇那也牢牢掌握着大权,也就是掌握大权的永远只有一人,只不过名称不同,有时候是帝王,有时候是太上皇。
所以历史帝王在位时间越长越糊涂,这个问题在当时的时代是无解的,而付出的代价则是整个国家跟着一起承担。
这也是帝制家天下时期的一个明显弊端,大权都集中在帝王手中,等于整个国家的命运都在帝王一人身上,好处是帝王雄才大略英明神武了,那么国家自然是突飞猛进,如日中天;坏处则是帝王一旦老糊涂了,或者活在谎言地球中,自信过头了,觉得无所不能了,那么一旦犯错,就很难纠正,因为这种没有限制或者说当帝王当到死的情况,往往是积弊好多年甚至数十年,一旦爆发,会让整个国家跟着一起遭殃,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甚至会使国家由盛转衰。
而等到下一任即位,再想纠正这数十年积弊之下的恶果,不说难如登天但难度也差不多了,能说一代人的错误,往往需要后面两三代乃至几代人来弥补来匡正,这个参考唐玄宗时期爆发的安史之乱,之后唐朝是一蹶不起近一个半世纪之久直至亡国,虽然中间出过诸如小太宗唐宣宗这种人物,但并没有在根本上扭转那种颓势,除非唐玄宗之后是辈辈雄主,可惜唐玄宗之后虽有能力不错的帝王,但并非一直连贯出现,而且想要辈辈出雄主哪有那么简单呢,以这点来说,这种家天下模式是弊大于利的。
说完帝王,再来说说继承皇位的储君在位时间越长越危险。
因为储君的特殊性,一方面储君是帝王的继承人,帝王对其自然是寄予厚望;另一方面,储君更是帝王的潜在威胁,甚至是最大的威胁。
储君是下一任帝王,所以向储君靠拢的大臣和势力会越来越多,很容易形成第二个权力中心,在储君之位上时间短还好说,如果时间长了,太子的势力越大,那么就离危险就越近,毕竟天无二日,土无二主,帝王身为最高统治者,掌握了最高权力,自然胆怯被推下皇位,而太子也是帝王要防范的存在,尤其是太子权力巨大之时,而且有时候支持太子的势力做出一些太子所不能控制的事情,往往会将太子推到帝王对立面。
像我们普通人家,有了孩子,小的时候是怎样都觉得可爱,长大了时间长了,往往就没有小时候那种喜欢了,等到孩子大了,尤其是如果在一起时间长了,难免有互相不顺眼的时候。
而在皇帝家,父子二人因为在一起时间长了互相看不顺眼肯定有这种情况,更何况掺杂了最高权力,更是变得复杂至极。
像元世祖忽必烈的嫡长子真金太子,一直被忽必烈当成继承人培养,先是封燕王,等到忽必烈战胜弟弟阿里不哥,彻底获得蒙古的统治权后没多长时间,就封其为皇太子,真金太子有了参政权,又深受汉文化影响,时间长了,跟父亲忽必烈也不是相处的多融洽。
到了至元二十二年春,更要命的事情发生了,有一名南台御史上疏请年事已高的忽必烈禅位于皇太子,并请南必皇后忽必烈第二任皇后勿再干政,由此引发了禅位风波,忽必烈是勃然大怒,虽然最后没有迁怒于真金太子,但真金太子是忧惧成疾,于同年十二月病逝。
像真金太子这种情况就是典型的自己在储位时间长了,加上与父亲治国理念不同,其实就相处不融洽,又有支持他的大臣也有可能是故意捧杀建议年事已高的帝王禅位,直接将真金太子给推到父亲忽必烈对立面,后果是导致了优惧的真金太子英年早逝。
还有前文中提到的汉武帝刘彻之太子刘据,汉武帝刘彻之所以逼死儿子,固然有着轻信小人的主要真相,还有一个真相在于太子刘据在储君之位31年,权势巨大,连汉武帝刘彻都感到了威胁,父子之间不信任的隐患早已埋下,所以小人一挑拨,最后事态是朝着严重的方向进展。
还有两个典型的例子。
明朝的懿文太子朱标和清朝的废太子胤礽,都是在位时间长并且没有登上帝位的储君。
朱标是在储君之位25年以后英年早逝,虽说是因病而英年早逝,但是也与朱标长期在压抑环境下有一定关系,因为朱标这个人性格仁慈宽厚,而明太祖明太祖朱元璋则是重典治国,再说直白点就是心狠手辣,所以二人的治国理念是截然不同的是冲突的,虽然明太祖朱元璋无比信任儿子朱标,但是二人也经常发生争执,朱标也看不惯父亲清洗功臣的行为,时间长了,自然难免有压抑之感。
朱标这种情况本来也能代表一小部分储君,便是长时间下来,帝王的所作所为对于储君来说也是一种心理负担,长时间的战战兢兢,对于储君来说真不是好事,甚至时间长了,都熬不过帝王就先走了,懿文太子朱标和真金太子二人之所以英年早逝,不能说都是这种真相,但多多少少都有这种因素在其中。
这也说明太子在储君之位时间越长越难继位呢,因为很多太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有限,还有身体素质也不好,因此时间长了,因为长时间继位不了还有与父亲治国理念不同等等,心中甚是忧郁,身体是一日不如一日,自己反而熬不过父亲,就先一步走了,没有登上皇位。
至于废太子胤礽,则是典型的在储位时间太长,权力太大,所以跟父亲康熙帝的矛盾越来越深,最终是两废两立。
废太子胤礽前后在储君之位上36年,他是康熙帝确定嫡长子继承制以后立的太子,因为之前清朝并非嫡长子继承制度,没有前例可循,所以康熙帝给予这位储君的权力不小,而随着时间长了,依附于太子这个下一任帝王的大臣和势力越来越多,康熙帝又在位时间太长了,时间磨灭了太子胤礽对父亲的亲情,转而成为期待父亲赶紧死去自己好继位的心情,康熙帝自然是与太子的矛盾越来越严重,加上其他兄弟的攻击,即使再爱慕他,再对他的生母仁孝皇后感情深,也是对他两立两废。
后来康熙帝评价支持太子胤礽的索额图之时,是这般说道:昔索额图怀私,倡议皇太子服御俱用黄色,一切仪制几与朕相似。
骄纵之渐,实由于此。
索额图诚本朝第一罪人也 虽然将父子二人的关系破裂有甩锅给索额图之意,但也由此能看出太子的政治待遇有多好,与康熙帝都相差无几了,而有着这种超格待遇,还有不小的权力,时间长了自然威胁到了康熙帝这个最高统治者的权威,太子胤礽自然也就出局了。
最终总结来说,储君是下一任帝王,与帝王本来是隐形的天然政敌,即使刚开始权力不足以威胁帝王,但是时间越长,帝王越衰老,依附于太子或者提前烧香以便将来得好处的大臣和势力会越来越多,太子身边的小集团会越来越大,这对于年老的帝王来说,就是一种很大威胁,无异于是一种挑衅,矛盾也会越来越大,很容易爆发出来,乃至一发不可收拾,所以太子在储君之位时间越长,的确越危险,这也是历史在储君之位时间长的太子,大多没有顺利继位,是被废、活不过老帝王、乃至被杀的根本真相所在。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