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昭君出塞谜团,王昭君,中国历史四大美人之一,昭君出塞的故事让风华绝代的王昭君在古代上据有一席之位。
这个故事在《汉书·匈奴传》和《后汉书·南匈奴传》等正史中都有所记载。
但有关她出塞的真相,至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一种最流行的说法是,王昭君因自傲,未买通画工毛延寿,因而被丑化。
未能遭皇上宠幸的昭君觉得在宫中没有意思,于是自请去匈奴。
经汉元帝同意,她便出塞去和亲了。
古代上还有一说,王昭君之所以出塞,是毛延寿设下的救国计策。
宫廷画工见王昭君美貌异常,怕汉元帝贪恋其美色而步纣王后尘,于是将昭君有意丑化。
后汉元帝见昭君真面目虽想反悔但最后忍痛割爱。
古代上一些文人大大赞扬了毛延寿此举,认为他这样做不但使元帝免于沉溺女色之祸,而且昭君出塞确实对边疆的安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正史中记载,王昭君出塞和亲,对汉边疆的安宁确实起了积极的作用。
从此,汉匈关系和睦,这说明政治联姻对于汉匈外交起到了积极作用。
2.造纸术始于蔡伦吗?当作我国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对地球文化的进展具有十分主要的作用。
很长时间以来,人们一直认为造纸术的发明者是东汉宫廷宦者蔡伦。
然而,许多考古发现证实,造纸术的发明者并不是蔡伦。
在西汉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已经学会了造纸。
在比《后汉书》更早的东汉官修国史《东观汉记·蔡伦传》 已逸中记载:黄门蔡伦,典作尚方作纸,所谓‘蔡侯纸’也。
原书只说蔡伦主管 即典少府所属尚方造纸,根本没有蔡伦发明纸的意思。
蔡伦于公元75年入宫为宦官,后因卷入宫廷内讧而服毒自杀。
所谓蔡侯纸实出于尚方内众工匠之手,而决非身为尚方令的蔡伦所亲制。
近年我国主要考古发现有力地证明 :我国造纸术的发明者并不是东汉蔡伦。
远在西汉,我国劳动人民就已经掌握了造纸术;蔡伦的贡献是改进了造纸术,使造纸业的进展更进一步。
也因为他在造纸术方面的改进,使得后来的史书将其列为造纸术的发明者。
这同时反映出,造纸术在蔡伦改进之后技术水平的确有了巨大提高,人们的书写也较以前更为方便了。
3.韩非为什么被杀.韩非 约前280—前233战国后期主要的思想家,韩国的贵族,喜刑名法术之学,后世称他为韩非子。
他和秦国丞相李斯都是荀子的弟子。
当时韩国很弱,常受邻国的欺凌,他多次向韩王提出富强的计策,但未被韩王采用。
韩非写了《孤愤》《五蠹》等一系列文章,这些作品后来集为《韩非子》一书。
秦王嬴政读了韩非的文章,极为赞赏。
他对左右说: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大有相见恨晚之意。
但是韩非到秦朝之后,并没有如秦王所言那样,反而被投进牢狱,不久就被处死。
有关他的死因,从西汉起就有不同的说法,至今学术界仍无定论。
一种意见认为,韩非死于秦国丞相李斯的嫉贤妒能。
还一种意见认为:韩非之死固然与秦国丞相李斯、姚贾有关,但关键因素在于秦王的多疑。
秦王为人少思而虎狼心,他对韩非学说的倾倒,并不能消除他对韩非的不信任。
韩非使秦是韩国弱秦计划的一个主要步骤,他的到来是为存韩之目的,因而处处站在韩国的立场上考虑问题。
秦王对他的到来疑虑很多,于是下了毒手。
《史记》虽然记载了韩非死后秦王很懊悔,但是他既没有为韩非平反,也没有追究秦国丞相李斯、姚贾二人的诬陷罪,能猜测出当初杀韩非是出于秦王的本意。
也有人不同意这一观点,他们认为秦王政对韩非的著作一直赏识之至。
为了得到韩非其人,可谓绞尽脑汁,甚至不惜调动千军万马发动战争,这才使韩国被迫交出韩非,秦王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人才,他还不至于叶公好龙,当韩非真的来到他的身边时候,忽然心生猜忌,不仅不重用他,还将他置于死地。
总之,对于韩非之死,历来争议颇大。
或许,真实的古代总是被隐藏在各种各样被裁减过的文字里,也许我们永远都无法知道隐情。
韩非之死,也就成为千古悬案。
4.郑和七下西洋谜团,郑和本姓马,小字三宝,云南昆阳人,出生于世代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家庭。
郑和长相魁梧,博辩机智,资貌才智,内侍中无与比者,深得明成祖朱棣的信赖,是成祖的心腹。
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使郑和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从永乐三年 公元1405年至宣德八年 公元1433年,他受明成祖的派遣,率领规模庞大的船队驰骋万里海域,先后七次下西洋。
郑和航海规模之大,航程之远,所到国家之多,为古代所罕见。
对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
有人认为,郑和下西洋是为寻找下落不明的建文帝。
也有人认为,郑和下西洋是具有政治和经济的双重目的。
近人梁启超据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一语,在其《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中说明成祖野心勃勃,利用郑和下西洋扬名海外,本来只不过是自我陶醉罢了。
李长傅的《中国殖民史》,称朱棣派遣郑和下西洋称为炫耀自我。
还有人说,郑和七下西洋,每次出航,明成祖交给他的任务都是不相同的。
郑鹤声、郑一均在《郑和下西洋简论》中认为,郑和前三次下西洋,其目的是同亚非三十多个国家结盟,顺便打听朱允的下落,后四次则是为宣扬国威。
每派所述,都有一定道理,到底哪种说法才是当时明成祖派郑和西下的真正目的呢?这就不得而知了。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