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看完一本书《疑案里的中国史》很有意思,跟大家分享。
历史书写本身就是一种权力,它可以掩盖一些事实,也可以制造另一些事实。
这本书从大量历史文献的堆积中辨别真伪、抽丝剥茧,用八个部分,39万字带领读者剥开迷雾、探寻真相。
每个案子都有理有据的分析拆解,兼顾了学术性和趣味性,就好像作者在你面前一步步揭开面纱,娓娓道来一般。
案件结尾作者会从后人亦是观史者的角度,或是发出感叹;或是表达疑虑;或是结论陈述;或是直抒胸臆,无不引人深思、发人警醒,巧妙地与读者建立起了联系,使人印象深刻。
读史的魅力或许就在于其往往充满着阴差阳错和机缘巧合,轮回辗转,难以预料,戏剧化的人生轨迹从古至今都在不断上演。
吕不韦奇货可居的大生意终是做成,虽然饮鸩自尽不是他期待的结局,但权势滔天十三载也算是不枉此生;宋仁宗虽贵为帝王却也有着身世之谜,过着有些吊诡的人生;感触最深的还是那隐太子李建成,本是才华出众、仁义宽厚的正人君子,奈何生于皇室,历史由掌权者书写,他一生功绩、就这样被轻描淡写一笔带过,甚至遭到歪曲,让人感慨现实有时就是如此荒诞,果真最是无情帝王家!还有曹操一个冷静克制的乱世奸雄;赵匡胤一个时代之子AKA老天爷追着喂饭吃的男人……
许多历史事件的发生看似荒诞诡异,其实都是顺应着滚滚历史长河的水流方向而已。
书中很多故事都揭示了历史循环论、历史人物镜像的百转千回,而这也正是史学的魅力。
无论时间如何流逝、朝代如何更迭、文明如何发展,回首望去,我们总能从历史长河中找到类似的影子,就像《旧唐书·魏徵传》里写到的: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历史的存在是客观的,但是对历史人物的解读有时却会带有某些主观因素,像《史记》、《资治通鉴》这样的权威史书也会受到编著者个人好恶的影响。
后人评价能够更客观、全面、真实或许也是因为千载光阴,我们好似从那段历史洪流中抽身而出、置于事外,占得个旁观者清。
但转身离去,我们又早已投身于另一股时代浪潮之中!那些在山河画卷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人物也要留予后人评说了!
历史,已经没有真相 但我们可以尽可能接近真相这本书真的做到了!
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